English

《日本文明》——我所喜读的一部书

1999-12-24 来源:光明日报 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 林林 我有话说

读西方人写的多卷本《世界文明史》,虽获益匪浅,但东方文明的篇幅只占十分之一,总觉得有重西轻东之嫌。现由汝信同志主持编写“世界文明书系”凡12卷,东方占6卷,若含非洲,就占多半了。这样的文明史才能真正地反映世界文明的全貌,才能客观地反映东方在世界四大古文明发源地占三分的历史真貌,可喜可贺。

我大半生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学教育,对国人撰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文明大系”寄予厚望。今先睹为快,读了其中的《日本文明》卷,我觉得这是我所看到的关于日本文明研究的书籍中最喜爱的一部。

文明是一个广泛的文化概念。本书将着重点放在“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学术、宗教和艺术的成果,并由此提升而凝聚成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文化思想的统一体”上,这是最贴切的定位。而且以日本文明发展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本土文明的主体作用”和“坚持多层次引进及消化外来文明”作为中轴,有序地展开日本文明的历史发展轨迹;从本土文明的产生、与大陆文明的接触、吸纳和融合,到本土化的完成;从与西方近代文明的交流、冲突和超越,到在回归传统与欧化交替中的发展和挫折,向实现日本化而努力,可以全景式地展现日本文明从古至今发展的图景。

首先,本书将日本文明的发源定位在基于本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风土和人情的育成之上,并通过大量史料论证日本文明是自发生成这一论点。其次,作者正是在原初本土文明的基础上,展开叙述日本文明与以中国为主的大陆文明的最早接触。作者通过和汉两种文明的交流和比较,客观地分析它们的差异与超越而达到融合,并以神佛融合、儒学朱子学日本化、老庄思想的变种、禅宗的世俗化,以及消化从中国等引进的大陆古代文艺,创造了自己的各种独特的文艺形式的事例,全面说明日本文明本土化的完成。

这一写作的指导思想也贯穿于近代明治维新以来与西方文明的交流,通过文明开化,传播近代西方宗教教义和人文思想,引进西方政法体制和教育制度,摄取科技文明和艺术精神,推进了现代化。维新百余年,日本在传统文明的再创造中显现过自己的辉煌,也走过曲折的道路,至今不能说日本近代以来引进西方文明已经完全消化并实现日本化了。

因此,对日本文明与外来文明的比较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全书运用这一比较研究的方法,并且设了一些专章进行专门论述。就古代和汉文明的比较来说,从神道的现世观与佛教的来世观、和式建筑的素朴性与汉式建筑的辉煌性,到和歌的主情论和汉诗的言志说,乃至和汉审美意识的比较,比如大和民族重纤细和闲寂、精神和感性;汉民族则重恢宏和热烈、形式和理性等,并在比较中找出其差异性。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日本现代文明发展的某一阶段,本书不回避日本现代出现了对文明的恶用,走向文明的反面———野蛮的史实。就以作为镰仓室町时代形成的“武士道”文化精神来说,作者从武士道文化以本土神道的“正直”道德观为根基,吸收和调适我国儒学的“忠孝”、佛教净土宗的“极乐往生”和禅宗的“死生一如”等的观念,来阐明形成武士道的“大义和殉死”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对于此后日本文明的正负两方面产生了影响。武士道就代表着传统文明的沉重的负面,成为推行天皇制绝对主义的精神工具。

撰写日本文明,以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这两个问题作为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本书总结了日本文明解决传统与交流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在现代化中日本文明抉择的历史经验。具体地说,作者将日本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流,归纳为两种文明的碰撞,是经历“不平衡→对两种文明的自觉与反省→开始包容外来文明→两种异质文明分解、化合→创造与重新整合→新的平衡”这样一个程式的不断循环,在两种文明都发生变化和传统的延续中保持平衡,最终达到完全融合与定型。同时还详尽地分析采取“冲突、吸收”和“冲突、拒斥”的模式是无法完成这一程式的,于是,作为两种文明交流的最佳选择,提出了“冲突、并存、融合”的模式。这是本书对日本文明发展历史的思索的结晶,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文明建设是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